忆往昔岁月,念母校情长--访89届校友英伟文博士
发布人:网站管理员
发布日期:2014-01-07
新年将至,福满人间,在外漂泊的浪子们在一遍遍细数着回家的日子。在这归心满人间的日子里,一位阔别母校多年的校友回到了丰盛堂。化学系89届毕业生英伟文校友日前回校应邀为母校师生们作关于抗肿瘤药物研究的报告,我们有幸在报告开始前获得一个小时的采访时间,于丰盛堂A401采访了这位优秀的校友。
英伟文校友1989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化学系,同年免试保送上海有机所攻读硕士,在1992年硕士毕业后赴美深造,2000年毕业加入波士顿地区生物技术科技公司Synta Pharmaceuticals,成为学术带头人。他发起和领导开发的Hsp90抑制剂ganetespib目前正在多个临床试验中接受评估,被视为很有希望的抗癌新药。
再踏上这片阔别已久的康乐园,长久生活异国他乡的英学长很有感触。“中大在二十变化巨大”,因为他当年出国之时,国家的经济还比较落后,而中国现在的发展和学校崭新的面貌着实让人感到很震惊,也很兴奋和感动。
忆及康乐园里求学时的时光,一起走过那段青葱岁月的老师和同学,那是一辈子也无法忘怀的记忆。当问到选择有机化学专业的原因,英学长答道,有机化学很有意思,元素之间的组合变化远比其他学科多,很有挑战性。乐于挑战的英学长从此跨入了有机合成的门槛并一直为之钻研。
回想自己的留学经历,当我们问道出国的原因时,英学长回忆道在读本科时,并没有想到出国,去到上海有机所之后周围出国氛围浓厚,便萌发了想法。在耶鲁做博士后时,英学长的导师是做生物物理的,于是英学长从头开始学生物物理,这一段经历,成就了他从有机化学到生物的学科蜕变,学到了很多对蛋白质的知识。现在很多的同学们都怀抱有留学梦,对想要出国的学弟学妹们,英学长的看法是在陌生的环境下生存对年轻人是个很好的经历,鼓励他们一定要坚持自己的信念,踏向更辽阔的天空。
当英学长和我们讨论到科研和就业选择时,他表示现在很喜欢自己的工作。英学长是在机缘巧合下进入synta公司从事肿瘤药物研究的,在中小型的生物技术公司,很多事必须亲力亲为。英学长认为自己学到了很多,“从头做到尾,生物、有机合成到最后的临床,什么都要尝试,是很好的锻炼。”当问及公司与学术机构的差异时,英学长认为企业不仅是商业,还需要创新,需要一定的冒险精神。企业资金调动的灵活性大,更为自由。
英学长是一名多产的药物猎人,我们很好奇作为药物研发者需要有怎样的素质。英学长达答道从事药物方面的研究一定要有耐心,有创新,还需要一定的冒险精神。一种新药从开始研发到最终上市最少也要10年之久,所以一定要有足够的毅力。关于目前国内与国外在抗癌药物研发方面的差距,英学长认为主要有投资与产出周期问题,一种药物的研发至少要十年,而目前中国很少有这样承担长期投资能力的企业,其次是生物与化学技术的差距和管理的问题。但英学长同时也提到现在有很多海归回到国内进行研发工作,国内的实力正在发展。随后,英学长还为我们简要介绍了药物开发过程。
采访最后,英伟文校友对即将到来的九十周年校庆和二十周年院庆表示了祝福。

英伟文校友接受校友小组采访(摄影:化院通讯社 曹灿)
采访结束后,英伟文校友在丰盛堂A403作了题为《肿瘤药物研发的第三浪潮》的报告,向化院的老师们和同学们介绍新型肿瘤药物的研究,扩宽了大家的视野。报告结束后毛宗万院长代表学院向英伟文校友赠送了一份礼物,里面装载了师生们满满的情谊。
春节将至,回家是每一个在外漂泊的游子的心愿。母校也是每一位校友的另一处港湾,希望有更多的校友常回家看看。

英伟文校友和毛宗万院长合影(摄影:化院通讯社 曹灿)